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当夏天的灼热阳光普照大地,大地升腾起滚滚热浪的时候,也是面临毕业的高校学子们青春梦幻最狂热的时候。他们北上南下,东奔西走,几乎都在忙着同一件事:找工作;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我将去何处谋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将会怎样?
各地的人才招聘会纷纷召开,各种职介所异常忙碌。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广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经理李跃荣携员来到南昌,他的任务是要从江西的高校中选聘15名毕业生到羊城晚报工作。下车伊始,他就不辞辛劳地在江西各高校穿梭奔波,调查考察,查阅资料,招见学生进行面试。
羊城晚报是中国知名度较高的一家报纸,工作条件优越,职员待遇优厚,很多毕业生都想在这家报业集团谋得一职,竞争异常激烈。
然而,出乎人们的意料,几天考察下来,羊城晚报竟在新亚学院(现城市学院)录取了12名。其中有经管系的赵守强、冯丽莉、屈跃敏,计算机系的王丹凤、栾保珠,外语系的石晓丽,人文系的王贵明……。
羊城晚报原计划是在城市学院招聘3名毕业生就业,李跃荣与城市学院的毕业生见面后,毅然决定把原计划选聘3人增加到12人
这不是城市学院的幸运,这是城市学院辛勤培育的汗水结出的硕果。羊城晚报看中的是城市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高品位、高素质。李跃荣是这样说的:“跑了十几所大学,新亚学院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最棒的。”,
一年后,城市学院派员回访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就业的毕业生,了解到,12名毕业生都成了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中的佼佼者,已有9人走上了主管岗位,月薪均以数千元计。
这些毕业生突出的工作业绩说明:在江西城市学院毕业的学生,就是行!
“98%”高就业率的背后
教育部统计显示,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徘徊。“就业难,难就业”,“毕业即失业”,是流传在高校毕业生中一句很普遍的话,也是摆在大学生面前和高等教育从事就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然而,在城市学院,1998年创办以来,毕业生的优势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左右。这样高的就业率,可以与中国的名牌大学就业率相媲美。20000多名毕业生,大都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近几年来,也有不少毕业生进入中国西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贡献。
城市学院何以年年有如此高的就业率?
首先,城市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学生毕业之前,是城市学院的领导最忙的时候,他们东奔西走,周旋于各大企业之间,全力以赴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找工作。院长黄玉林更是马不停蹄,不辞劳苦地为毕业生就业奔波。去年5月我在城市学院采访时作了一个统计,15天之内,黄玉林有12天时间是在外地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跑工作”,有时乘飞机,有时坐火车,有时干脆开着学院的车去跑。十几天时间,他跑了武汉、广州、深圳、惠州、上海等七八个城市。每到一地,他都顾不上休息,不分昼夜地找人交谈,了解企业所需人才,认真介绍学生情况。作为高等学院的“第一把手”,每年都亲自为毕业生“跑工作”,这在中国的高校中是不多见的。
其次,城市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城市学院在创办之初,就本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科学的三大就业保障体系。首先,与省人事部门合作,依托全国十二大专业人才市场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交流中心,建立了安置学生对口就业的稳固的就业网络,这是就业的主渠道;其次,在江西省民办高校中独家设立“兴华人才交流中心”,他们着力构建了以海尔集团、创维集团、联想集团、华硕集团、海信集团、TCL集团、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飞利浦等3000余家大中型企业为骨架的人才对口培养网络,确保了毕业生的优势就业;其三,经过筛选,与一批优良的职介所、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作为学院推荐毕业生就业的有效补充。
有了这样一个完善的就业体系,城市学院毕业的学子们就像吃下了定心丸,才能不为应聘就业东奔西跑。城市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告诉我,80%的毕业生就是依靠就个体系被推荐就业的。
第三,城市学院对毕业生的就业十分负责,他们首创了“就业保障协议书”的契约形式,新生在进入城市学院学习的同时就签订就业合同。合同规定:校方必须履行推荐就业的义务;由校方负责落实用人单位,办理就业介绍;如合格毕业的学生在三个月内未能及时推荐就业,从第四个月开始,校方付给毕业生每人每月200元生活费,直到毕业生就业为止;对有些专业,学校还承诺,确保将毕业生安排在对口工作岗位,并保证试用期月薪在1500元以上,如毕业生三个月内未能及时安排就业,校方全部退还学费。
这是具有法律保障的刚性协议,美玉无瑕,掷地有声。
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选择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看他们知识的储备量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水平。为了使毕业生进入社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事业的“底气”,城市学院从学生入学的时候开始,就为学生开设了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个基本的想法,从而可以为将来自己的职业目标寻找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他们提倡和鼓励学生自主选读专业和开展课内课外、跨系跨专业学习,实现“主专业、外语、计算机”的“三突破”。在城市学院,大部分学生都选学了第二专业,而学习第二专业是不花钱的。学院又邀请多个领域的著名专家来校举办学术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技巧培训。与多家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大量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能力。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班。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每年都要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丰富学生的思想观念,以使学生在应聘时有良好的心态。今年“五四”青年节,学校就举办了两场大赛:创业大赛的软件大赛。所谓创业大赛,就是让学生以应聘为中心,参与应聘实践,写策划书,应聘书,指导学生如何面对考官,如何推销自己;而软件大赛,则是展示学生开发软件的成果。今年6月在城市学院采访时,学生宋雷对笔者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发展的平台,使我们有足够的本领在社会上参与竞争,而且,学校还为我们提供了就业保障。因此,我不担心就业问题。”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的负责精神,结出了丰硕的就业之果。法国汤盛电子有限公司、美国双立人公司、韩国三星公司、美国花花公子服装公司、日本松下马达公司、美国顿汉布什中央空调公司、都闪动着城市学院毕业生工作的身影。在神州大地,城市学院的毕业生更是遍布每个角落,仅广东健臣企业有限公司、深圳慧鸿电子公司、深圳日弘忠信电器有限公司、东莞旭荣电子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东方航空公司、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深圳科伟达超声波设备有限公司、上海麦事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博邦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宁夏红酒业公司、江西南昌航天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就有上千名毕业于城市学院的学子。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到自动化设备的设计,从证券投资经纪人到外语专业翻译,从电力试验研究到电子新产品开发,从网络应用到高档服装设计,从广告策划到商品经销,城市学院的学子一领风骚。在艺术界、新闻界,城市学院的学子更是成果硕然,有的成为著名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有的成为电影电视剧的导演助理,有的成为演出公司经纪人。不少人已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有的还担任了企业的高、中层领导。台商投资兴办的深圳鸿富锦精密工业有限公司,80多名城市学院的毕业生大展宏图,有20名是该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40多名是公司的工程师,20多名在公司从事产品研发技术工作,全部进入了该公司的白领阶层,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
都市弄潮任潇洒
1993年10月,我在连云港参加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会上,中国驻孟加拉大使萧向前要求日本作家、汉语翻释家池上正治先生将潇洒一词翻释到日本去,池上正治摇摇头,笑笑说:“此词很难翻译。”《汉语大词典》中,将潇洒一词解释为“洒脱不拘,超逸绝俗貌。”中国的有些词句,随着时代的进程,其意会有所改变。这里所指的潇洒,当然是指城市学院的学生工作中得心应手,生活中快乐幸福。2004年至2005年,笔者先后在上海、深圳等地走访了近百名城市学院的毕业生,这些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有的成了外国驻中国经销总代理,有的任外国公司的专业翻译,有的成了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有的自办公司成了公司的“老总”,即使是“打工族”,绝大多数也是单位的中层干部或企业的技术骨干。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毕业于城市学院的学生最潇洒。
今年5月,在深圳的广深宾馆和南昌铁路宾馆,来自企业界的、金融界的、商业界、教育界、科技界和从事翻译、旅游等服务行业的三十多个从城市学院毕业的学生,面对笔者,侃侃谈来。他们创业经历和工作业绩,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再来看一位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城市学院毕业生。他叫何为为,广东梅州人。城市学院经管系学生,在校时是学生会主席。毕业后留校工作一段时间,2002年经推荐进入日本松下马达公司深圳公司工作。凭着在城市学院练就的一身本领,工作潇洒自如,成绩斐然,不久就升任该公司南方总代理,马达销售全国总代理,成为公司的骨干。去年,总公司指派他去上海组建上海公司,他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上海公司的组建工作,受到总公司表彰。去年,他还获得松下公司的最佳销售业绩奖。他说:“我从对马达销售的外行成为一个在行业全面进取的骨干,在竞争强、人才多、困难多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城市学院对我的培育,城市学院不但传授了知识,更传授了做人的本领。追求卓越,自律自强。城市学院的学子,无论在哪里,都要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而周辉和陈樟荣的创业事迹更是感人。周辉是江西宜丰人,城市学院(当时称新亚学院)创办后的第一届学生,学的电子专业。毕业后经学校推荐,在广东东莞创意设备厂工作。在东莞4年,他工作勤奋,学习刻苦,很快成为公司的“第二把手”。然而,堆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他的出众才华遭到“第一把手”的妒忌。2004年,他离开公司,自己出来创办自动化设备厂。说起创办工厂,周辉十分感慨。从创意设备厂出来时,他几乎身无分文,白手起家啊!资金靠借,原材料靠赊,步步都是求人。然而,周辉游刃于材料商和客户之间,由于他讲信誉,很得客户和材料商的信任,工厂办得有声有色,一年下来,净赚20多万,工厂生机勃勃。如今,他的工厂已是当地同类工厂中的佼佼者,产品出口国外。笔者采访他时,他说:“学校给了我复合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但是,我在学校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怎样做人,在学校大家庭里学会了与人沟通,这得益于黄总提出的‘三元育人模式’,读书就是学做人。”
陈樟荣是福建南平人,2003年从城市学院毕业,之后来到深圳,在一家香港的公司中做业务主管。2004年4月,他在朋友的资助下,在东莞创办起天宇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服饰配件。陈樟荣从意大利引进先进技术和原始材料,经过精心加工,产品由香港出口,远销欧美市场,去年,公司的销售量达到1000多万元。我们在深圳采访时,他正在装修新厂房和办公楼。他对笔者说:“我的公司在深圳已经有了名声,公司规模在不断扩大,来的订单也多。昨天,我又在人才市场招聘了6人。我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既有近期目标,也有远期目标。我和我以前的香港老板既是很好的朋友,也是强大的竞争对手。没有竞争对手,就没法进步。市场并不是一两个大企业所能决定的,我不做服饰配件,别人也会做。我做工作很努力,在深圳,不努力奋斗,就要被淘汰。我办公司,经过了不少波折,但成功了,这与学校对我的教育分不开,没有在新亚学院(城市学院)的三年学习,我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功。”
城市学院的健全人格教育,给学生锤炼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他们在就业中都有着良好的心态,能够正确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放平个人期望值。城市学院的毕业生,既有高级管理人员,也有蓝领技工人员,既有国家行政公务员,也有企事业单位普通员工,既有自主创办公司成绩斐然的“老总”,也有得心应手的“个体户”。但他们都有着良好的就业心态,无论做什么,他们都很坦然。他们默默拼搏,奋勇弄潮,成为现代都市中最美的“浪花”。
陶琳,湖北十堰市人,2003年从城市学院毕业。开先做房地产开发,去年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他和同在城市学院学习会计专业的同学赵喜友(河北保定市人)合伙,在南昌开办了为“老江湖足道馆”。大学本科生做修脚泡脚的生意,岂不大材小用?何况,被号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能接受这种职业吗?然而,陶琳和赵喜友不是这么看的。笔者采访他们时,他们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都是为人民服务。南昌没有足道的专门行业,这个行业是为人的健康服务,很有发展潜力。什么工作都要人来干,我们在学校受过健全人格教育,学校给了我们人格力量,使我们能够正确对待社会的不同分工,我们干得很坦然。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个足道馆已有30多个员工,收入也很可观。陶琳和赵喜友用自己的成功,给城市学院的人格教育增添了辉煌的篇章。
我们再来看几个城市学院的毕业生是怎样在广阔天地大展才华的:陈武,2001年毕业,留校工作两年,2003年去深圳一家策划公司搞企业策划,一个月后进入深圳桂安实业有限公司搞房地产开发,任该公司工程部技术主管,现任经营部经理;彭利仁,2000年毕业,现为深圳巨人有限公司人事专员;易智鹏,去年毕业,先在株洲做美国中央空调代理商,现为澳大利亚一家外贸公司中央空调代理商,每年完成销售额500多万元,其年收入也在5万元以上;何英,去年毕业,现为瑞典一家公司驻深圳的总经理助理兼翻译(总经理为美国人);葛松涛,2003年毕业,现为南昌整点广告制作中心经理;杨翠,女,辽宁铁岭人,南昌建宁防水公司销售经理;陈克绪,江西电力试验研究院开发工程师;曹远金,江西金业电子贸易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王志选,南昌强固五金销售有限公司经理;杜锦宗,南昌逸美贸易公司总经理;王高峰,江西金泰公司化装品销售公司销售部经理……
这样的名单太多太多,无法一一列举。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这些经理、工程师、董事长们,都是些20刚出头的年轻人,他们从城市学院毕业最长的也只有5年,不少毕业生仅一年时间,就一跃成为企业的带头人,在走上社会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为城市学院毕业的骄子们取得的成就击掌叫好!虽然,在他们的未来,不仅仅是鲜花的芬芳,也会有狂风暴雨的沐浴。但是,我们相信,有在城市学院练就的深厚功底,有“三元育人模式”教会的做人方法,有“近知、近仁、近勇”为激励目标的校训,有“众志成城”的江西城市学院精神,他们将在现代都市广阔天地里,事业将更加辉煌,人生将更加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