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 > 媒体应科 > 正文

健全人格塑造与高校德育创新

【作者:黄玉林 陈… | 发布日期:2006-05-24 | 来源:科学中国人 | 浏览次数:

一、高校德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世纪之交的中国教坛,民办高校如一株株幼苗,沐浴着高教改革的阳光雨露破土而出,拔节成长,迎来了一批批渴望进入普通高校深造而未遂愿的莘莘学子。由此,民办高校学生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约占六分之一的特殊群体。他们和其他大学生一样,从小被父母、学校和社会推上应试教育的轨道,考场上身经百战,题海中摸爬滚打,十年寒窗,不堪回首。既经历了理想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良莠混杂的各种碰撞,又承受了社会经济、文化、思维与生活方式多元化正负交织的反复冲击,普遍具有观念开放、思维活跃、直面人生、崇尚实力、追求成功的共性心理和行为特征。但是,由于他们在自我理想,就读环境,成才途径和毕业待遇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他们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的新特点。主要是:对理想、前途信疑参半的独立认知,对社会现实的不稳定评价,讲究实惠,报答父母为主导的人生追求,更多世俗化、功利化、个性化的文化情趣,失望失落、自卑孤独、多疑、敏感的情绪特征,以及归属感、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等等。所以具有明显的弱势群体的特点。

人格和个性,是一个人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多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是个体在适应现实环境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作为个体心理成长的重要内因,使外界影响通过它的内化,促进个体心理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德育过程,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要求,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江西新亚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民办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三元育人模式”时,确定以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为德育的主要目标,并从德育功能观念,内容载体到德育体制,实施渠道进行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二、高校德育功能观念的辨证认识

观念创新是机制创新的前奏。必须探索过去多种把德育功能政治化、单一化、边缘化的认识定势,全面、辩证地把握德育功能。

第一、要继续发挥德育的政治性功能,即德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服从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及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保证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学校德育工作成为党建工作的坚实基础,成为学院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同时,也必须重视它的经济性功能,即着力培养大学生未来投身社会化大生产和高科技活动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把学院德育工作能量转化为大学生潜在的生产力要素,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有团队精神,协同观念,知识产权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等。就人与物(机)的关系而言,则有人机协同观念、安全生产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生态平衡观念等。使其做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

第二、继续发挥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即德育满足各种社会需要,促进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促进学院所在地区三大文明建设和学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等。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功能,既促进每个大学生为社会,集体做出奉献的同时,又得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满足,将自我塑造成为高尔基赞美的大写的“人”。也使每个大学生在为人民,为他人谋求幸福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并享受美好的生活。

第三、继续发挥德育的约束性功能,即通过各种管理制度,准则来规范约束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并实行正面的强化灌输。同时,更要重视它的发展性功能,即促进大学生解放思想,弘扬个性,心理健康的功能。把德育由“约束性”为主转移到“发展性”为主,致力于发展人而不是约束人,放飞青春而不是禁锢生命。

三、高校德育内容的序列安排

以德育功能观念创新为导向,高校德育内容按横向展开多侧面,纵向延伸多层次,时间安排多序列,呈现出全方位交叉型结构。

首先,在横向以“两课”为主干,安排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补充呼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多种人格要素,力求情意行的统一。一是坚持发挥“两课”的教学主渠道作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主要抓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书本、进头脑”的“三进”工作。在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和接受度上下功夫。努力发现、培养一批学习积极分子,引导他们自觉争取成为青年马克思者。二是方针政策与形式教育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计算学分,由学院领导精心准备,分班讲课,引导大学生将目光聚焦国内外热点问题,形成并扩展“立足新亚,放眼全球”的博大胸怀。三是审美教育,即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在非艺术类专业开设选修课、课外讲座,组织多种文艺活动,倡导主流、精英文化,引导大众通俗文化,抵制消极有害的“黑色”、“黄色”文化。四是劳动教育,新生军训和国防教育,常抓不懈。

其次,在纵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抓好五个层次:

第一是高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帮助大学生形成自觉的思想观念。如开展爱我中华的爱国教育,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开展知我中华的国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开展晓我中华的国本教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二是通过集体诱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依靠社会大环境,营造学院小环境和系、班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心理倾向。对敏感问题,对其中带有理性化色彩的政治倾向或可能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偏激因素,密切注视,及时化解,防微杜渐。

第三是严格区分心理障碍和思想道德的界限。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设立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针对高校学生心理敏感特点,帮助他们化失望为追求,变失落为奋斗,以自强替代自卑,用韧性置换惰性,放弃得过且过,自量自养,向敢于竞争,追求卓越转化。走出各种心理误区,“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让每一个学生挺起胸膛面对各种人生磨难、挫折、考验和挑战。对极少数不良心理表现的大学生,要及时发现,加强心理调适,预防刘海洋、马加爵等各种悲剧性事件的重复发生。

第四是大学生日常的无意识(或下意识)心理层次活动,掌握学生易受感染,爱模仿以及从众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转变成为现代的东方“绅士、淑女”,使全体学生加速心理成熟或精神成人。

第五是德育内容在时间上也尽可能形成若干循序渐进的系列,以便程序化,可控化。包括,同类教育对象按不同学级安排德育主题的系列。某项专门(题)教育按不同阶段安排不同德育主题的系列,等等。保留、充实那些跨越整个历史时期,且经久不衰的传统教育内容,更注意吸纳各各适应社会历史潮流,具有时代色彩的新鲜内容。例如,正视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引导学生把市场经济条件下贪恋财富的欲望冲动和片面追求利益的动机,转化成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把市场经济中“商界遍地黄金,下海就能发财”的偏见,转变为脚踏实地,拼搏进取、爱岗敬业、勤劳致富的观念;把单纯的敛财聚资的金融基本意识转化为尊重人才价值的“人本意识”和知识也是“知本意识”;把无奸不商,损人利已的恶习转变为在经济交往中友好竞争,互惠互利的“双赢”规则;把个人发财致富,以图安逸享乐的意识,升华为带头致富,追求人生更高社会价值,超越人个感官满足的高尚伦理境界。又如,结合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学习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无论对他人、对学校、对社会,还是参加学习、考试和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诚实守信。与各种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顽症诀别。

四、高校德育载体的多元选择

主要是两个方面,涉外活动和网络媒体。

一方面除“两课”及其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教务教学活动之外,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各项涉外活动,都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注重“第二课堂”教育,开展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大学生从中获得直接体验和感悟。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在需要和动机,确立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根据高校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让其根据各自兴趣爱好,充分自由地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使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己实践,自己创造,自己体验的过程,从中获得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和真正深刻的人生感悟,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痕迹,甚至影响一生的成长轨迹。不要总怕大学生自己搞活动容易“误事”甚至“坏事”,坚决杜绝以教育者为中心甚至一切包办代替的做法。教育者从院领导到教职员工,都应经常参加学生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凝聚人心,增强德育的渗透力。

另一方面,继续发挥校内出版报刊、宣传橱窗、闭路电视、有线广播等各种大众传播媒体的德育功能。同时随着以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制度,更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网络的德育载体功能。

高校内外的互联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廉价便利的学习、通讯、娱乐和交往方式而深受

大学生钟爱。实际上这是一柄高悬于校门之上的锋利的双刃剑。观其下面,虚拟世界向数字化、全球化的网络化变化,有利于培养完善的心理,坚强的道德意志和健全的道德人格,有利于形成新的行为规范和模式。网络的全面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铸就了许多个为个体和群体认同的价值取向,如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独立个性和道德主体的创造性。网络化使人类处理人际关系,主客关系,人机(物我)关系更加理智和自觉,从物质功利的追求到生命智慧的展示,从人类生命的关系到自我个性的张扬,无一不在众多网民的相互沟通、学习、启发中逐一得到解决。究其反而,网络技术滥用,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绝对自由、彻底民主”的无政府主义泛滥。网民的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背景,使道德冲突的现象严重,道德评价和监管困难,道德人格形成与发展受到强大挤压和扭曲,部分高校学生对网络游戏、网恋、色情图片的沉迷,成为人格健全发育的腐蚀剂。

发挥高校校园网的德育载体功能,一要坚持“服务与引导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以为学生服务为切入点,重点办好资料检查,就业指导,深造留学,勤工助学等栏目,提高点击率。二是牢牢把握网上主动权,及时发布正面信息,实现网上信息全面监控,预防不良信息和“黑客”攻击。三是培养网络运行管理的骨干队伍。建立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互动的新格局。

五、高校德育管理的体制创

在高校德育管理体制上,用“网络型”取代“直线型”,从势单力薄的“小政工”转变为兵强马壮的“大政工”,逐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院长全面负责,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以学工部门为中坚,学生自我教育为基础,学院、各系、班级三个层次上下贯通,由分管副院长率头,班主任和团、学干部为骨干,全院干部、教师、职工协调配合;以学院教育为主,面向社会开放,实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管理体制,形成“上下沟通,纵横连锁,立体覆盖,内外结合”的特色。

首先,随着学院的规模扩大,接近“万人大学”,改革原有的大跨度教学和学生管理体制,组建八系一部,分别设立党、政、团、学基层组织。在系主任领导下,由一名学工科长具体负责本系学生日常思政工作。院学工处实行统筹,归口、协调、指导。如此分而治之,不仅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而且有效避免了学生工作跨度大,力度小,疲于应付,滞后低效的状况,出现了各系各班之间良性竞争的可喜局面。

其次,学院坚持试行班主任制度,对班主任实行择优聘任,明确职责,严格考核,动态管理,班主任不仅对班级日常教育管理发挥核心作用,也是学院德育工作网络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

第三,德育工作模式由封闭到开放。一方面,在学校内部,把德育工作从自成体系,自转“小循环”,转变为与各种教育活动相辅相成,围绕育人中心一起公转的“大循环”。另一方面,摒弃人为隔离外部大环境影响,试图营造“象牙塔”“世外桃源”式高等学府的天真想法,按照“三个面向”要求,主动进入全面开放型的社会大循环。广泛借助社会德育能量,分享社会德育资源,对由此产生的正、负效应辩证施给,从正面效应吸取德育养料,从负面效应接种防病疫苗。

六、高校德育实施渠道的相互贯通

坚持德育与智体美育“四育并施”,物质环境育人与校园文化育人“双头并进”,开辟相互贯通的德育实施渠道,使一股股涓涓细流汇成一渠洪流,载德育之舟,直挂云帆济沧海。

首先,各科教师应坚持教学全程教书育人,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经师”与“人师”辩证统一,充分发挥智育的德育功能。一是备课必备育人,既钻研教材的系统性和知识性,又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哲理性和教育性。二是讲课必讲育人,找准每堂课教书与育人结合点,通过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形象比拟和合理引伸等进行生动的思想品格、辩证思维和热爱专业,献身科学的教育。三是课外深入育入。即深入学生课余闲暇时间,答疑辅导,排难解惑。四是言行表率育人。严于律已,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率先典范。

其次,全院干部特别是政工干部坚持管理育人。一是既防止对学生的保姆式娇宠,又防止对学生警察式管教。做到管与导、管与理的统一,既管又导,管而有理,使管理与关怀、教育融为一体,寓教于严,寓教于管。二是学院每一项管理制度、措施的出台,实施及管理全过程,都要贯穿陶冶教育、养成教育和感染教育。三是视学生为朋友,把学生业余时间作为自己工作时间的延伸。转变以开会“说教”为唯一方式的德育传统,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动态,与学生亲密无间,促膝谈心,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既指导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又鼓励学生求真、向善、务美,既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生计,又教学生善待自己,热爱生命,珍惜青春。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润物无声。

第三,后勤职工与教职人员作为“不上大学讲台的教师”,坚持服务育人。要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职业道德,勤勤恳恳甘当老黄牛的模范行为,搞好超前服务、延伸服务、跟踪服务的实际行动,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此外,责无旁贷地要在各自的岗位职责范围内,结合服务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当好学生的“生活老师”。

第四,没有美育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有缺陷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为设有艺术系科和专业艺术团的综合性高校,不仅提出了打造“艺术新亚”的整体性美育计划,而且极力抓好美育与德育交融互动。在艺术教育的活动中,力求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使学生对德育要求知之、好之、乐之,最终达到以美储美的目的。

最后,在环境育人上坚持双头并进。一方面,搞好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打造“园林新亚”,校园集绿化、美化、净化和园林化为一体。力求使每一件建筑、景观如“凝固的音乐”,奏响山水园林大学的和弦。另一方面,大力倡导“质量立校,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抓好校风学风建设,全面优化人文环境,打造“人文新亚”。营造民主和谐、安定、团结的公共关系,使新亚成为一个充满温馨的大家庭。形成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抑恶扬善、褒优贬劣的集体舆论,对好人好事、先进人物、优秀学生大张旗鼓、大造声势进行表扬,对各种不良行为和现象,进行公开批评、谴责以及必要的处理。

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说得好:“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以塑造健全人格为核心的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重大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只有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务实求效,与时俱进,才能把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推向新水平。

编 辑:新闻中心04

审核:新闻中心04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