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岭上松柏青,革命信念代代传,乡村振兴致富路,青山不旧魂永在。为了增强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信念,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童心夏梦·红旅宣讲团”(下称“宣讲团”)来到叶坪镇的华屋红军村。

图为“宣讲团”队员们听讲解员讲解红色故事
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黄沙的华屋红军村。因村民以华为姓,且由四个村民小组围屋而住,故得名华屋。
“红色名村”华屋村近120户的家庭都是苏区干部和红军烈属的后代,广为传颂的“十七棵松”红色革命故事便出自于此。


上图为“宣讲团”队员们参观华屋红军村
下图为“宣讲团”队员们参观华屋红军村村史馆


上图为“宣讲团”队员们参观华屋红军村
下图为“宣讲团”队员特写
队员们从红军祠到村史馆,从“十七棵松”根雕到重上红军路,从红军烈士亭到“十七棵松”……仿佛烈士们栽树的情景就呈现在队员们眼前。队员们对这17棵松树是敬仰的,对红军战士的壮举是敬仰的,对无数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无怨无悔、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更是敬仰的。

图为“宣讲团”队员们实地走访“十七棵松”

图为“宣讲团”队员们实地走访“十七棵松”
人的一生有许多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这就是信仰所在。古往今来,众多革命之士便是如此:为了革命事业义无反顾,即便失去生命,也甘愿牺牲自我。“十七棵松”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受启发,其中为了革命事业义无反顾,甘愿牺牲自我的“红色精神”也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人。
“青松依然在,未见儿郎归”,“苦的时候看看松”,一种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信念始终在华屋人血管里流淌。包括“十七棵松”精神在内的中国革命精神存在于同一个世界,时时刻刻都人民所铭记,所感动,所崇拜。

图为“宣讲团”队员们参观学习
华屋村内为了革命事业义无反顾,甘愿牺牲自我的“红色精神”深深的吸引着各地人民,如今树已成林,华村也有了新面貌,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是华村的代名词。一份情怀,连接世界,海内外都在学习华屋村的红色故事,世界儿女,同一个世界,都被同一个“英雄情怀”所感动,所崇拜。作为青年一代,也应该学习延续华屋村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信念,传承红色故事。

图为“宣讲团”队员参观学习


上图为“宣讲团”指导老师曾悦参观学习
下图为“宣讲团”队员颜梓轩倾听村民讲述历史故事

图为华屋红军村老屋现貌
【宣讲团队员有话说】
“华屋村内为了革命事业义无反顾,甘愿牺牲自我的“红色精神”深深的吸引着各地人民,如今树已成林,华村也有了新面貌,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是华村的代名词。一份情怀,连接世界,海内外都在学习华屋村的红色故事,世界儿女,同一个世界,都被同一个“英雄情怀”所感动,所崇拜。我们作为青年一代,也应该学习延续华屋村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信念,传承红色故事。”
——宣讲团队员颜梓轩
“此次出行两大感悟之一就是华屋村面貌的焕然一新。到达华屋村,一排排整齐划一的三层楼房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原先华屋村是个十分贫困的村庄,前些年由政府牵头,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这才有了如今发展欣欣向荣的华屋村。在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期间,当地政府和华屋村群众能够利用好当地特有的红色基因属性,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脱贫致富,成为脱贫模范村,令我十分的敬佩。”
——宣讲团队员王利萍
“在华屋村学习的过程中,华屋村青年大多以身报国这一事实让我印象深刻。一百多年前,他们本可以选择不去参军,留在亲人的身边,可他们选择的是为国献身,用热血抚慰这个民族的伤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在采访华屋村前辈时,听到最多的是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回报社会,回报党!我们定当不负前辈所托,扎实学习科学知识,发扬红色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
——宣讲团队员梁玲曦

图为“宣讲团”成员于华屋红军村合影
青松依旧在,儿郎何时还。今见松柏青,信念如山在。华屋给人民带来了红色革命岁月可贵的革命精神,在振兴苏区的步伐下,华屋以“红色名村”的时代名片谱写出属于红色革命岁月的赞歌。